乌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
索 引 号 | K45899617/2023-02261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乌恰县发改委 | 发布日期 | 2023-10-07 19:31 |
名 称 | |||
文 号 | 〔〕号 | 有 效 性 | |
来 源 | 乌恰县发改委 |
前 言
从2011年到2015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乌恰县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乌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战略部署,推进乌恰县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加快建设中国最西部边陲高原明珠·新兴边境口岸城市,推进乌恰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开创乌恰县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立足乌恰县实际,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及地震、干旱等各种困难与挑战,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牧业立县、城镇推县、工业强县、口岸旺县、劳务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和谐稳县”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加强扶贫开发、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发展和新进步,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乌恰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五年。
——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17亿元,年均增长16.2%;人均生产总值10702元,年均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9105万元,年均增长55.3%,五年翻了三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1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4万元,年均增长17.8%,五年翻了一番。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优势产业渐成规模,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1:25:54转变为12:35:53。
——支农惠农,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州率先探索发展以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特色林果、戈壁草料业为特色的“戈壁产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了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五年累计新建大棚1911座3000亩、蔬菜2293吨,结束了长期全靠外调蔬菜的历史,促进了农牧民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建设了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特色养殖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28家,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2010年牲畜饲养量49.57万头(只),出栏20.2万头(只),商品率57%,柯尔克孜羊已纳入国家农业部地方品种保护目录;禽类养殖51.2万羽,出栏26.5万羽,商品率52%,申请注册了斯姆哈纳系列特禽商标。戈壁草料业积极推进,建成了玛依喀克、冬昂额孜两大草料基地,定居牧民369户1697人,五年新增草料地3万亩。利用戈壁荒滩,着手打造以核桃、秋桃、红枣、沙枣为主的特色林果种植基地,五年林果种植总面积56324亩。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五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8577人次,创收1.2亿余元。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预计2010年完成农牧业总产值1.18亿元,年均递增8.4%。
——优化结构,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全面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继引进金旺、大红山、昆仑建材、同源、大冶、新森水泥、天山商砼、雨露水业、恒泽煤业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着力培育煤炭、铁铜铅锌、电力、天然气、建材、轻工、高原有机食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首次利用天然气发电,以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亿元,年均增长30.2%。
——拓宽领域,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945户。积极培育和壮大对外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仓储物流、餐饮商贸、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家政等服务业和城乡公共服务业,五年建设农贸市场9个、牲畜交易市场10个、商品配送中心2个、农村牧区连锁店60余家。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环境不断改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2010年旅游人数达14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00%;旅游总收入2000万元,是2005年的12倍,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增长亮点,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9亿元。
“十一五”时期是乌恰县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五年。
——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集中力量建设了一大批事关全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利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共完成水利工程84处,实施了3万亩节水灌溉、克孜勒苏河流域防洪、江结尔渠、阿依布拉克引水渠、铁列克牧区水利示范项目、波斯坦铁列克乡(种羊场)低产田改造主干渠及黑孜苇乡、康苏镇、玛依喀克尔牧民定居安全饮水工程、开普太希水利枢纽工程等,新建水库1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座、修建防渗渠道68公里、新修田间渠道111.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解决了2.1万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建设,交通网络逐步升级。共完成825.07公里农村公路,康苏-波斯坦铁列克乡道路、波斯坦铁列克乡(种羊场)-膘尔托阔依乡道路建成通车,建制村通公路率100%,伊尔克什坦口岸下迁区顺利通车,G3013高速公路完成前期工作。到2010年,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716.29公里,旅客周转量3.1万人公里、是2005年的5.2倍。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县乡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五年完成了5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300公里、35千伏线路200公里、农村电网10千伏以下200公里。
——加快建设,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了“北控、南延、西伸、东扩、中改”工程,加快了国际大通道、口岸下迁区、县城区建设步伐,县城规模由“十五”末2.8平方公里扩大到13.37平方公里。实施县城供排水管网维修改造、集中供暖、垃圾污水处理、天然气入户、道路延伸拓宽改造及与口岸对接、城市亮化美化绿化、解危解困住房、“三无人员”住房、富民安居房、棚户区改造、干部周转房、电视网络改造、民族公园、步行商业街、南山生态园等工程,大力实施“规划建绿、拆房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工程,五年新建城市保障住房1376户(其中廉租房1188户、棚户区改造48户、公租房140套)、新修城市道路18公里、安装路灯1153盏,新增绿地10.5万平方米,城镇天然气入户普及率达 93%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3%。灾后重建圆满完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编制完成了康苏、波斯坦铁列克等乡镇总体规划及14个新村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率达到30.5%
“十一五”时期是乌恰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
——统筹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开展“科技之冬”、“科技宣传周”活动,累计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32期29340万人次,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示范村、示范园、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科技示范园4个、科技示范户580户,建设了城东戈壁产业园、南山林果生态园、阿克特色林果基地等科技示范工程,加大科技推广和投入力度,五年累计科技投入17576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投入877万元,科技贡献率达40%。教育扶贫成果明显,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攻坚圆满完成,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民汉合校顺利实施,小学办到乡、初中办到县目标基本实现,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青少年活动中心、乡镇幼儿园、教师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改造项目80个,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59294平方米,农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0%。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建了县人民医院门诊楼、住院及120急救中心、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和34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推进,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参合率分别达到100%和97%。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实施了柯尔克孜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文化兴边工程,3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列入自治区和县级名录,完成了不可移动文字、消失文物、新发现文物遗址的全面清查。推进了县乡村科技馆、新华书店、图书馆、文化站(室)、农民书屋建设,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基层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完善。建设了柯尔克孜民俗村,开展了首届玛纳斯阿肯弹唱大赛及“百日文化广场活动”、 奥运倒计时100天火炬接力、学校、社区、乡镇、农牧区运动会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完成了民康体育场、广电局演播厅、文工团排练厅、劳动技能培训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成了11个篮球场和11个村农民健身工程。深入实施广播电视“西新、东风、村村通、环天山体育长廊建设”等工程及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3%和86%。
——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启动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工程。组织实施了阿依布拉克新村、常州新村、托云新村、巴音库鲁提新村及“三无人员”住房建设等工程,完成了托帕口岸居民点、黑孜苇乡抗震安居小区、玛依喀克生态移民搬迁点等示范点及吉根乡集中连片80户“大连新村工程”,对部分低标准安居房进行升级改造,五年建成抗震安居房12433户。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加强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建立“零就业”家庭帮扶制度,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28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市场率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提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顺利推进,建立了农村特困户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有6531人和8003人分别享受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全县脱贫786户3546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0元,年均增长1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48元,年均增长6.6%。
“十一五”时期是乌恰县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
——深化改革,县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农村税费、投资、粮食、乡镇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社会保障、金融、财税、医疗卫生等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开放搞活,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伊尔克什坦口岸下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两个口岸累计过货量约160万吨。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共引进65个项目,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6.31亿元、进出口总额33.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6倍和19倍。
“十一五”时期是乌恰县不断开创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的五年。
——强化公共安全,“平安乌恰”建设深入开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完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坚决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开展食品、药品、农资等市场整顿,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食品和用药安全。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市场价格秩序。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
乌恰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财政自给率不足15%;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为全疆平均水平的47%,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5%;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草原超牧、退化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农牧业发展空间非常狭小,农牧民增收困难;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农牧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控制性水利工程,全县尚有3个乡、10个村电网未覆盖,20个牧民定居点不通电话,有2.54万农牧民存在饮水不安全,1个乡、15个村不通柏油路(其中5个村常年道路不畅);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矛盾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依然存在。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项 目 |
2005年 指标 |
“十一五” 规划目标 |
2010年 预计值 |
完成 情况
|
||
绝对值 |
年均增长(%) |
绝对值 |
年均增长(%) |
|
||
生产总值(亿元) |
2.19 |
3.80 |
11.30 |
6.17 |
16.2 |
完成 |
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亿元) |
0.79 |
7567 |
7.5 |
1.18 |
8.4 |
完成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0.73 |
1.5 |
14.8 |
4.34 |
37.2 |
完成 |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
27.1:15.8:57.2 |
20:40:40 |
12:35:53 |
完成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45 |
2.90 |
14.9 |
4.91 |
27.6 |
完成 |
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
0.10 |
1614 |
10.9 |
9105 |
55.3 |
完成 |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
累计300 |
|
累计33.5亿美元 |
— |
完成 |
口岸过货量(万吨) |
|
累计200 |
|
160 |
— |
完成 |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亿元) |
|
累计4.0 |
|
16.31 |
92.2 |
完成 |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
1341 |
1842 |
|
1848 |
6.6 |
完成 |
农民医疗保障覆盖率(%) |
|
90%以上 |
|
100 |
— |
完成 |
电视覆盖率(%) |
|
95 |
|
86 |
— |
未完成 |
城镇化率(%) |
33.72 |
40 |
|
30.5 |
— |
未完成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4%以内 |
|
4%以内 |
— |
完成 |
第二节 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区位口岸优势。乌恰县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境线长480多公里,有伊尔克什坦和吐尔尕特两个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重要门户。随着以伊尔克什坦口岸为核心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立,G3013线高速公路以及中吉乌铁路的建设,乌恰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口岸新城、新疆对外连接的第三座亚欧大陆桥。
——水能资源优势。境内有克孜河、恰克马克河和盖孜河三大水系,地表水资源量27.97亿立方米,还有常年流水并独立出山的河流34条,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能源优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铁、铜、铅、锌、锶、砂金、岩金、黄铁矿、岩盐、硫、磷、石灰石、石膏、陶瓷粘土等,其中煤炭储量占克州煤炭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目前石油勘探有重大进展,阿克气田1-4井探明储量约30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达10亿立方米/年以上。
——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资源凸显自然地貌特色。境内的斯姆哈纳是中国大陆日落最晚的地方,有两山交汇大峡谷的雄壮地貌(昆仑山和天山),闻名遐尔的玉其塔什草场被列为国家风景名胜;尚亥森林牧场,巴音库鲁提度假村、斯姆哈纳贸易点、吾合沙鲁乡千年胡杨林景点、抗震纪念碑等都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重要旅游景点。
——人文资源优势。帕米尔是高原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帕米尔高原为柯尔克孜族重要活动地域,形成了乌恰县向中亚开放独特、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
二、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恶劣。县域三面高山环绕,海拔高度在1760~6280米之间。地处亚欧大陆板块交接带,属地震多发地带。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平均值156.8毫米,年均蒸发量1449毫米。风沙大,浮尘多,8级大风多达70天。县域发展面对较大的生态环境约束。
——土地资源约束。全县土地总面积1.90万平方公里(约合2867.87万亩),山地面积占99.8%。耕地面积2.59万亩,人均耕地0.47亩,是全疆人均耕地面积的1/6,土地开发利用后备资源极其有限。草场面积虽有1510万亩,但天然草场植被稀少,多为荒漠化草场,草场资源匮乏。
——人力资源匮乏。人口总量小,农业人口占57%,技能型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因地处高原,条件艰苦,拴心留人的“硬环境”差,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均十分困难,人才短缺和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和“双语”教师缺乏。
——执政成本高。县境有大小通外山口86个,守边任务艰巨。农牧民居住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冬季漫长,县、乡、村三级执政成本高。
——资源家底不清。矿产资源勘探程度很低,资源开发利用刚刚起步。
第三节 战略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战略机遇
——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带来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措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以南疆三地州为重点的贫困地区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乌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随着国家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体现新疆发展实际需要的差别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将为乌恰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良好发展机遇。
——全国对口援疆力度加大带来的机遇。国家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深入推进,江苏省常州市对口支援乌恰县,将有利于乌恰县利用常州市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优势,积极承接常州等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乌恰县贸易往来、经济合作、外资引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提供了机遇,促进乌恰县加快发展。
——口岸下迁及特殊经济开发区建立带来的机遇。乌恰县口岸优势显著,随着口岸的顺利下迁、口岸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一方面口岸通关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将促进口岸经济发展与口岸城市建设,为打造西部新兴口岸城市创造良好机遇。我国沿边向西开放已进入新阶段,作为西部边陲的乌恰县必将迎来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阶段。
——水能、矿产、能源资源加快开发带来的机遇。乌恰县水能、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国内知名的水能、矿产开发企业投资重点关注的县,已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新阶段,为加快县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提供了可能和保障。同时,随着国家资源、能源短缺加剧,乌恰县矿产资源、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市场前景看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面临挑战
——国内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价格波动影响加大。国际市场能源、矿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国内市场价格、企业成本和供求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有较丰富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的乌恰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内外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市场竞争加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周边国家经济转型加速,消费结构深入调整,使外贸出口难度加大,特别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更加困难。同时也面临周边县市加快发展所形成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产业的同质化、低层次,既加剧低层次的竞争,也面临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自治州党委八届九次和县委九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不断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实施稳县兴县、富民固边战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把乌恰县建设成为祖国最西部边陲的高原明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科学跨越发展。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促进乌恰县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快速发展。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必须着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增强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援疆省市和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建立具有乌恰县特色及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推进乌恰跨越发展。
——必须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实现体制环境根本改善和更具活力。充分发挥地缘和集群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创造开放新优势,以大开放带动县域经济大跨越。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口岸、水能、矿产资源优势,依靠口岸活县,依靠水能、矿产资源强县。发展定位为:
西部边陲高原明珠·新兴边境口岸城市;“戈壁产业”先行区,油气开发新边城。边境贸易合作区,向西开放桥头堡,东联西出枢纽站,连接欧亚的大通道,建成克州乃至南疆重要的水电基地及矿业开发强县。
第四节 经济布局
——打造特色经济区。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城一园三区经济发展格局。
一城——现有城区:将工业向城东工业园区聚集,集中精力发展商贸、酒店、餐饮等消费性服务业;法律、审计、中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
一园——乌恰县工业园,规划建设“一园四区”格局,包括康苏重工业区、城东工业区、口岸工业区和石化工业区。
三区——特殊经济开发区:以吐尔尕特口岸为核心的特殊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进出口加工、组装、仓储、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玛依喀克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以设施农业、特色养殖、戈壁草料和特色林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区:重点推进玉其塔什生态旅游区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景观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区、边贸红色旅游区、高山草原旅游区、泉华旅游区、阿克塔什景观、吾合沙鲁乡千年胡杨林景点等七个特色旅游区。
——构建优势产业带。乌恰县城经济开放带,以吐尔尕特口岸、工业园区为增长引擎,以矿业开发及矿产品加工产业链和口岸经济为“双业突破”增长极,形成两个增长极拉动。形成以乌恰县城东轻工业区、康苏重工业区、伊尔克什坦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旅游区、托云乡、克孜勒苏河、恰克马克河两岸为延伸的休闲旅游带。
第五节 总体思路
坚持“稳县兴县、富民固边”的总体战略方向,紧紧围绕“一个目标”,牢牢把握“两大任务”,强化“三个保障”,实施“八大战略”, 突出“四个重点”,打造“四大经济版块”,实现“四大突破”,努力把乌恰县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繁荣、和谐的祖国最西部边陲高原明珠和新兴边境口岸城市。
一个目标:到2020年与全疆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两大任务:推进县域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个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稳定保障。
八大战略:实施工业强县、牧业立县、城镇推县、口岸旺县、劳务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和谐稳县战略。
四个重点:
——新型工业化。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强县富民,提高乌恰县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关键,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具有乌恰特色且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符合乌恰县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农牧业现代化。把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作为强基稳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以牧业和“戈壁产业”为两大支柱,以外向型农牧业为发展方向,不断开创农牧业发展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人走出农村牧区、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加快奔小康。
——农牧民增收。把提高农牧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使农牧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协同增长。
四大经济版块:着力培育矿产加工业、能源工业、戈壁产业、口岸经济四大特色经济版块。
——矿产加工业。重点发展钢铁原料加工及金、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加工业。
——能源工业。重点发展水能电力、油气深加工、煤炭开发利用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戈壁产业。重点发展以戈壁设施农业为核心的戈壁产业。
——口岸经济。重点发展口岸制造、加工、贸易、物流、组装、包装,及其他配套服务业。
四大突破:
——民生改善突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特别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实现重大突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外开放突破。在对内对外开放方面,特别是向西开放上实现重大突破,跨上一个更高的开放平台。
——资源开发突破。在矿产、水能、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特别是依托这些优势资源的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到一个自主、强势发展的快车道。
——城乡建设突破。在城乡建设方面,特别是新农村、新牧区、城镇化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第六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到2015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到2020年与全疆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11亿元,年均增长16.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亿元,年均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5.42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7.68亿元,年均增长17.0%。人均生产总值22731元,年均增长14.8%。三次产业结构7.2:38.4 :5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年均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亿元,年均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年均增长22%。优势产业初具规模,特殊经济开发区和口岸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50%,新型城乡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不断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改善目标。民生改善取得突破。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21元,年均增长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5元,年均增长18.7%;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9%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乡村。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贫困人口年均下降10%左右。基本解决农村牧区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和无电乡、无电村用电问题。
——生态文明目标。加强生态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到201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固体废物(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区和县域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完成州定目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量完成州定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
||||
指 标 |
2010年 |
2015年 |
“十二五”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
一、经济增长目标 |
||||
全县生产总值(亿元) |
6.17 |
14.11 |
16.5 |
预期性 |
一产增加值(亿元) |
0.69 |
1.00 |
6.6 |
预期性 |
二产增加值(亿元) |
2.19 |
5.42 |
18.5 |
预期性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1.33 |
3.60 |
20.9 |
预期性 |
三产增加值(亿元) |
3.28 |
7.68 |
17.0 |
预期性 |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 |
1.07 |
2.27 |
14.8 |
预期性 |
三次产业结构 |
12:35:53 |
7.2:38.4:54.4 |
— |
预期性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0.91 |
2.46 |
22 |
预期性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
4.9 |
11.3 |
18.2 |
预期性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0.72 |
1.70 |
18.6 |
预期性 |
城镇化率(%) |
30.5 |
50 |
— |
预期性 |
二、社会发展目标 |
|
|
|
|
高中阶段入学率(%) |
|
95 |
— |
预期性 |
广播覆盖率(%) |
|
|
— |
预期性 |
电视覆盖率(%) |
|
|
— |
预期性 |
三、民生改善目标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8540 |
13359 |
10.8 |
预期性 |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
1880 |
3787 |
16.3 |
预期性 |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
|
30 |
— |
预期性 |
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
|
25 |
— |
预期性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
90 |
99%以上 |
— |
预期性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80 |
100 |
— |
约束性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
4 |
— |
预期性 |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人) |
3767 |
5000 |
— |
预期性 |
贫困人口年均下降(%)
|
|
10 |
— |
约束性 |
四、生态文明目标 |
||||
城区绿化覆盖率(%) |
44.3 |
50%以上 |
— |
约束性 |
全县森林覆盖率(%) |
0.52 |
|
— |
约束性 |
固体废物(垃圾)处理率(%) |
|
95%以上 |
— |
预期性 |
城区和县域污水集中处理率(%) |
|
95%以上 |
— |
预期性 |
第三章 实施牧业立县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戈壁产业”,积极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牧业产业层次和水平,努力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到2015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6.6%。
第一节 做优做强现代畜牧业
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统筹牧区、农区畜牧业协调发展,牧区以草定畜,控制牲畜饲养量,重点发展草食家畜和特禽;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支持农民发展牲畜育肥;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主攻方向,提高牲畜舍饲喂养,培育一批养殖大户和育肥专业村。按照“减少牲畜存栏、发展特禽养殖、提高品种改良、实行轮牧休牧”的思路,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到2015年,大畜比例提高到5%,母畜比例保持在68%,良种畜比例达68%以上。大力发展柯尔克孜羊和高原牦牛,柯尔克孜羊品种改良率达到90%以上,加大对牦牛、黄牛的保护和品种引进。推行“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模式,推进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转变。加快专业养殖和示范点建设,积极构建农户抓繁殖、养殖抓育肥、专业组织抓流通、龙头企业抓加工的生产格局。
加强畜牧业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实施动物防疫体系、畜产品安全体系、畜禽改良体系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草原生态保护、农牧民素质教育等六大工程,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畜牧业机械化和草业深加工,力争到2015年牧区新建人工饲草料基地8万亩、改良草场50万亩,5年内使乌恰县草业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鼓励和扶持牧民利用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独自或联合购置转场机械、采奶机械、打(捆)草机械,努力实现人畜转场机械化,提高牧业机械化水平。
利用戈壁荒滩规模发展特色养殖。加快发展以企业、合作社、家庭为主的特色禽类养殖业,形成“企业参与、小群体合作、千家万户养特禽”的格局,发展壮大鸭、鹅、鸵鸟、火鸡等特色禽类养殖,打造绿色、有机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到2015年,发展到100万羽(只)。
到2015年,畜牧业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达到75%以上,努力把乌恰县建成全疆最具影响力的绿色、有机畜禽产品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
第二节 做优做精设施农业
充分发挥戈壁荒滩优势,不断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支撑、品种选择、市场体系和防灾抗灾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重点打造以绿色、有机蔬菜为主导产品的戈壁设施农业基地,促进农牧民增收。抓好绿色、有机认证,创建地域品牌。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到2015年,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4万亩,建成8000亩设施大棚。重点推进城东戈壁生态示范区和玛依喀克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国际蔬菜基地。
大力发展食用真菌种植。建立以阿魏菇为主,其它菇类为辅的食用真菌种植推广基地,完备生产加工设备,在包装、宣传上下功夫,提高市场知名度,逐步实现产业化,把食用真菌种植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
第三节 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继续巩固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总产,积极引进和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加强新品种引进和田间管理,到2015年,确保粮油播种面积3万亩(小麦17600亩、玉米2000亩、油料1200亩),总产达1.38万吨。
第四节 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
利用戈壁荒滩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坚持“重特色、建基地、抓品质、拓市场、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加大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推行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管好现有6万亩林果,在县城周边及各乡镇适合区域种植林果2万亩(经济林1万亩、生态林及用材林1万亩);全力做好三河(克孜勒苏、膘尔托阔依、恰克玛克)流域千亩河滩湿地治理恢复,加快推进阿克3万亩、乌鲁瓦提3万亩节水林果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林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加强果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加快推进林果业科技支撑保障体系、灾害综合防控体系和物流网络体系建设。
第五节 稳步发展草料种植业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认真落实牧民草原生态补助资金,继续实施10万亩人工草料地建设和650万亩退牧禁牧工程,对485公里边境线、草场纠纷争议区、人迹罕至区实行禁牧。力争到2015年,全县打草地达到10万亩。
利用戈壁荒滩稳步发展草料种植。按照一户1~2亩大棚、一个暖圈、一个沼气池、一片草地的目标,管好现有2万亩草料地,做好玛依喀克草料地和冬昂额孜4000亩草料地补种,实施好国家退牧还草3000亩种植和乌鲁瓦提、玉麦克7500亩土地整理项目。力争在玛依喀克区域发展戈壁草料5万亩,在黑孜苇和冬昂额孜等区域发展戈壁草料5万亩。把玛依喀克打造成牧民生态定居基地、林果草料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到2015年完成定居1000户5000人。
专栏1 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 设施农业:在乌恰县城东建设智能温室育苗工程项目,新建智能温室大棚3座及相关附属设施、设备,分三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3500平方米;在乌恰县城东、玛依喀克建设日光温室(少土栽培)科技示范基地,5年建设8000亩,每年1600亩;在县城建设宽叶阿魏菇种植及深加工基地。 畜牧业:养殖基地——在9个乡新建高山牦牛养殖基地,引进优良种牦牛;乌恰县城郊奶源基地建设,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场,购进高产奶牛;在乌恰镇建设特色养殖基地,购置种苗、孵化设备等;在9个乡建设特色养殖基地,购进特色畜禽。品种改良——在9乡2镇实施绒山羊改良项目,引进优良种公羊;在9乡2镇实施柯尔克孜羊良种繁育体系项目,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1座;在9个乡34个村实施品种改良项目,新建大畜改良站34个,小畜配种站170个,购置设备。饲草料地——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其中玛依喀克5万亩、冬昂额孜3万亩、依麦克2万亩。暖棚、牧道等——在9个乡建设天然草场网围栏建设项目;乡镇牧道牧桥建设项目;各乡畜用暖棚建设项目,新建暖棚5000座(100平方米/座)。 林果业:在9乡2镇建设1万亩山杏嫁接改良项目;在阿克、波斯坦铁列克乡建设3万亩特色林果业节水滴灌项目;在波斯坦铁列克乡新建1万亩矮密化桃树种植基地;在波乡、膘乡、吾乡、黑乡、铁乡、巴乡建设林果业示范园,每个乡100亩;在黑孜苇乡、膘尔托阔依乡、铁列克乡建设150亩采穗圃(经济林示范点1000亩、林木采穗圃50亩);在全县各乡实施1.5万亩晚熟杏嫁接改造建设项目;波乡种羊场1000亩桃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建设项目;乌恰县1万亩林果业网围栏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国家三北六期林业项目。 土地改良:波斯坦铁列克乡、黑孜苇乡低产田改造项目,平整土地3万亩及配套渠系建设;9乡2镇2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 冷藏保鲜库:冷藏库建设项目,在县城新建特色禽类冷冻、冷藏基础设施4000平方米及附属工程;保鲜库建设项目,在县城建设6000平方米蔬菜、果品保鲜常温储备库2座,气调库1座及配套设施。 农牧业服务体系:乌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乌恰县有害生物防治、预警体系建设,新建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站4座及设施设备配套;县、乡动物防疫体系建设;9个乡草原生态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乌恰县林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乌恰县林木种苗执法体系建设;乌恰县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乌恰县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林果业农牧民培训项目。 |
第六节 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
引进培育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农户有机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体系。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健全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大农业信息服务,加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机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牧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超市直销等现代营销方式。力争在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市场开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上实现突破。
第七节 实施劳务富县战略
按照“一家一人常年务工挣钱全家脱贫、两人常年务工挣钱快速致富、全家常年务工挣钱奔小康、户均一人常年务工”的思路,通过加快工业化转移一批、推进城镇化吸纳一批、发展劳务经济输出一批等多种办法,加大培训力度,五年累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到2015年,力争全县劳务创收达到1亿元。
第八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按照“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央扶持新疆发展优惠政策和新一轮对口援疆支持政策,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和方式、扶贫开发与扶贫救助并举新机制,以发展“戈壁产业”、推进工业化和劳务输出为依托,做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三个重点,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继续实施县级干部包乡、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全覆盖对口帮扶工作机制,使4517户19708人尽快摆脱贫困,到 2015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第九节 加快新农村建设
优化小城镇和村庄布局。积极稳妥地开展乡村撤并,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全面提升农牧区人居环境。合理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加大农村环境治理, 建设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农村改厕项目实施步伐,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和天然气入户工程,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枢纽和农村运输节点的连接,推进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网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中心村为基本联接点,推进覆盖城乡的公交、电力、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微小型水利设施和牧区水利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效节水工程。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农村连锁超市和放心店。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的专业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有效增加非农产业收入。通过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使每个定居牧民家庭有定居住房、有1个大棚、有5亩草料地,并且有1个家庭成员在外务工。继续完善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34元以上。
第四章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充分发挥资源、能源、口岸、区位及政策优势,着力打造“一园四区和百公里产业聚集带”,积极培育以铁铜铅锌矿等为重点、选冶铸造一体化的矿产加工业,以煤炭、水能电力、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水泥、砖瓦等为主的建材产业,以粮食、肉、皮毛等为重点的农牧产品加工业,加快做大做强“金铜铁铅锌、煤焦、建材、高原苏打水、天然气、电力、高原有机食品、仓储物流”八大产业。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建立具有乌恰县特色和市场前景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20.9%。
第一节 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加大矿产资源物探普查与详探,重点抓好石油勘探,积极配合东方物力地球勘探公司早日完成勘探工作,实现石油开发利用。积极引进大企业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十二五”期间,完成县境内重点成矿带1∶5万区域基础地质调查和3、5、8及物探勘查评价工作。
引进对口援疆企业,加快水泥、石膏、陶土开发。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矿产勘探开发,到2015年,实现矿业产值1.2亿元。煤炭产量45.0万吨、铁矿石50万吨、铜矿石50万吨、铅锌矿石20万吨、金金属量300千克、水泥用灰岩65万吨、石膏35万吨、建筑用砂石20万立方米、砖瓦粘土8万立方米。
第二节 大力发展矿产加工业
——做大做强铁矿产业。依托丰富的铁矿资源,大力发展选矿、冶炼、铸造等产业,积极延伸阿克塔石铁矿、华山矿业、鸿源矿业、嘉鑫铸铁铸件公司铁矿采选产业链,加快发展铁合金工业。依托并整合大红山、沙里拜地区、小红山和库孜卡及周边铁矿资源,充分利用康苏镇重工业区水、电、交通等有利条件,建设钢铁冶炼、铸造基地。到2015年,实现有色、黑色金属800万吨采选能力和80万吨冶炼能力。
——大力发展铜铅锌产业。依托丰富的铜铅锌矿资源,大力发展选矿、冶炼等产业。以乌拉根为中心,充分整合萨尔塔石、康苏及县城周边铅锌矿资源,依托金旺、萨尔塔石、汇祥永金等矿业公司以及同源矿业采选冶项目,建设铜铅锌冶炼基地。到2015年,形成铜金属量1万吨,铅锌金属量6万吨。
——加大金矿开发。加快乌鲁克恰提乡萨瓦亚尔顿地区的金矿开发,重点推进同源矿业公司30万吨金矿采选冶项目实施。
力争到2015年,金铜铁铅锌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
第三节 加快发展能源工业
——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培育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产业链。加大煤炭资源勘探,确保煤炭资源储备。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推广水煤浆、煤炭液化、煤炭地下气化、煤层气、工业型煤等煤炭加工转化和利用技术。加大对现有煤炭企业扩能改造整合力度,对具备整合条件的小煤矿,就近整合煤炭资源,重组煤炭企业;对不具备整合条件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小煤矿,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矿井生产能力,改进采煤方法,提高资源回收率、综采率。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60万吨煤焦产业,年产值达到1亿元。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入煤化工、煤电项目建设,鼓励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组建煤化工重点企业,不断提高煤化工生产规模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无机盐化工,形成与煤化工互补的产业链。
——重点发展水能电力产业。以克孜勒苏河和恰克玛克河水电梯级开发为重点,加快水电站建设和电网改造步伐,推动乌恰县水能开发上新平台。到2015年,全县水能年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力争形成水电、风电、燃气发电为主装机容量50万千瓦(夏特24.8万千瓦、塔日勒嘎4.5万千瓦、巴村8万千瓦、卡拉贝利7万千瓦),年产值达到10亿元。成为克州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
——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全力支持中石油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确保油气产量稳步增长。重点做好对天然气勘探及开发企业的服务。以城镇气化工程为依托,协调天然气资源,争取大份额气源指标,建设阿克气田处理站—乌恰—黑孜苇—康苏长输管道,为黑孜苇乡、康苏镇民用、工业用气提供充足气源。鼓励、支持发展压缩天然气项目,为边远农牧区居民提供生活用气。加大开发天然气发电和下游产品加工,加快推进中石油和香港年代投资建设天然气加工产业,到2015年,年供天然气10亿立方米,年产值达到4亿元。
第四节 发展壮大建材工业
依托乌恰县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红土等资源及口岸优势,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以建设百万吨水泥(特种水泥)项目为基础,辐射、带动水泥制品、建筑装饰材料等相关行业发展,把乌恰县建设成为南疆三地州及出口中亚的建材基地。重点实施彩瓦、水泥、石膏制品等项目,支持新森水泥和帕米尔水泥发展壮大。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200万张彩色纤维瓦、20万立方米空心砖,建材产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
第五节 加快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
依托乌恰县及周边县市丰富的柯尔克孜羊、高原牦牛和大棚蔬菜等资源,就地进行深加工。扶持天山多浪、帕米尔肉联、驼绒被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牲畜、特禽制品深加工基地,着力培育以“戈壁产业”为支撑的高原有机食品产业。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各类蔬菜5000吨、牲畜3500吨、特禽2000吨,实现年产值1亿元。将乌恰县建设成为南疆乃至新疆高原有机食品深加工基地。
第六节 积极发展高原天然苏打水产业
利用托云天然泉华水,加快建设形成雨露、昆仑年产8000万瓶高原天然苏打水产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
专栏2 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矿区项目:沙里拜铜矿整合区、萨瓦亚尔顿金矿整合区、康苏煤矿区、花园--杨叶铜矿区、萨哈尔铜矿区、沙里塔什铅锌矿区、乌拉跟铅锌矿区。 铁矿产业:重点做好宏鑫铸造铸件公司年产10万吨铸造件、鑫磊矿业1000吨/日选矿项目。 铜铅锌产业:加快建设金旺公司250万吨铅锌矿采选和10万吨锌冶炼、萨尔塔石公司日处理2000吨采选、汇祥永金公司100万吨铜矿采选和5万吨铜冶炼项目。 金矿开发:同源矿业30万吨金矿采选冶项目。 煤炭产业:在工业园区建设以余热、尾气发电的热电联产项目,重点扶持煤转化生产燃料甲醇(掺烧或全烧)、二甲醚(替代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中型燃气轮机发电的燃料、液态甲烷等替代石油能源项目、恒泽康苏煤矿60万吨煤焦化项目。 石油天然气产业:积极推进中石油和香港年代建设年处理30亿立方米天然气处理厂、100万吨乙烯、8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3×30千瓦热电联产等项目;奥菲特勒建设阿克气田至康苏工业园输气85万立方米输出管线项目,供气范围覆盖康苏镇联合社区和黑孜苇乡部分行政村。 建材工业。重点支持新森水泥和帕米尔水泥两大公司。 农牧产品加工业:畜、禽、绒系列产品加工项目;畜、禽产品深加工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划分10个特色养殖区,4个养殖良种繁育区,4个育雏中心,2个年供苗能力40万羽禽类孵化繁育基地,组建3个农牧民养殖协会;乌恰县动物血液生化制品项目;乌恰县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系项目。 |
第七节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采取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乌恰工业园一园四区建设,力争申报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吸引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进园兴业,以商招商办园区,形成主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的园区经济。着力打造“一园四区和百公里产业聚集带”,形成县域工业增长极。
康苏重工业区主要发展有色、黑色金属选、冶、煤化工等重工业,到2015年,入驻企业达12家,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
城东工业区主要发展农牧产品加工、热电联产、建材等轻工产业,到2015年,入驻企业达28家,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
口岸工业区主要发展进出口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到2015年,实现年过货量300吨,进出口贸易额150亿美元。
石化工业区主要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到2015年,建成8亿立方米LNG和3×30万千瓦燃气发电项目。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着力培育产值过10亿元企业2家以上、过5亿元企业4家以上、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过5000万元企业30家以上,开发就业再就业岗位5000个。
专栏3 工业园区规划建设 形成一园四区和百公里产业聚集带 一园:乌恰工业园,借助乌恰纳入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乌恰10平方公里)机遇,加快乌恰工业园建设。 四区:康苏重工业区——依托康苏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交通优势,重点发展金属选、冶、加工,煤化工、水泥等重工业产业。城东工业区——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原有机绿色食品加工、轻工、建材、纺织、机电等产业。口岸工业区——依托伊尔克什坦、托帕两个口岸和即将规划建设的中—吉—乌铁路口岸,重点发展面向中亚的进出口加工、组装加工、保税仓储、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石化工业区(在托帕口岸至城东规划建设)——依托县城丰富的油气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百公里产业聚集带:依托10平方公里的特区政策,打造阿图什市工业园区沿G3013线至康苏工业区产业聚集带。 |
第五章 实施城镇推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牢固树立现代城市经济理念,以县城区为中心,以一园四区为两翼,以口岸特殊经济开发区为支撑,以建设西陲口岸城市为目标,加快构建“规划布局合理、资源和口岸优势明显、富有高原民俗特色、支撑功能强”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跨越。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
以“一体两翼”为骨架打造口岸城市(“一体”即以县城为主体,“两翼”即城西口岸下迁区、城东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重点建设县城区,加快建设中心镇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旅游名镇。
第二节 优化发展县城,加快建设口岸城市
按照“东扩、南延、西伸、北控、中改”县城规划建设思路,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优化空间布局,将城区面积从目前的3.3平方公里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加快县城与口岸及口岸开发区融合发展,对接口岸至县城路段,加快建设口岸至城东工业区常州大道,形成七纵七横城区道路交通网络。加快老城区改造,逐步改造棚户区,加大城区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网络体系改造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一园四区规划建设与县城规划建设相结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城四区城市规划格局,把县城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口岸城市,提高城市的吸纳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承载力。依托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喀什—阿图什—乌恰经济三角区一体化进程,打造喀什、阿图什、乌恰“金三角”1小时经济圈。
专栏4 城镇规划布局 按照“北控、南延、西伸、东扩、中改”思路规划建设 “北控”:“北控”1万亩生态林,作为城市的“氧吧”,栽好树、种好草,建设城北生态基地。 “南延”:在S309线以南,高速公路以北及南山周边,作为城市的生活区、企业办公区、进城群众居住区,建设各种小区和休闲公园,打造乌恰相对宜居区。 “西伸”:与口岸下迁区对接,将乌恰城市规划和口岸规划融为一体。 “东扩”:东扩到阿克天然气处理站,与石油化工基地相连。 “中改”:对政府办公楼以南棚户区全部进行集中改造,增加绿化面积。 |
第三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真正形成“重点镇强基础、一般镇增亮点、中心村加内涵”的发展格局,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重点完成康苏镇、黑孜苇、乌鲁克恰提、膘尔托阔依、波斯坦铁列克等乡镇规划建设,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养老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环境,增强承载能力。促进一般建制镇合理发展,全力打造精品城镇、精品中心村,进一步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污染减排总体要求,坚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信息网络体系,重点实施城区道路改造、南山路西延、城市公交站点建设、自来水二期改造、污水处理厂迁移、电网改造、城南水电气暖管网、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与改造、城区绿化、环城河亮化、S309线两侧规划建设等工程,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到2015年,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成集收集、清运、处理为一体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居民用气问题,并逐步向农村推广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规划建设城区公园绿地55.92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22.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7%。
加强公共服务及公益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阵地、学生公寓食堂、应急储备库、保鲜冷藏库、疫病控制服务场所、城乡社保服务中心等建设,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专栏5 城镇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道路:新建、改扩建道路35416米,并对部分原有主干道、次干道、支干道进行扩建或完善道路质量;重点强化县城生活区—工业园区—口岸三个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乡镇道路设施完善项目,新建柏油路40.81公里,人行道81.62公里。 供水:乌恰县供水设施完善项目,新建水厂1座,供水管网52330米(23030米),完善水质检测设施;县城和口岸区自来水厂技术改造项目,新建1.0万立方米/日水厂1座,配备水质净化处理设备;乡镇供水设施完善项目,新建清水池10座,供水管网64.64公里。 排水及污水处理:乌恰县排水设施完善项目,新建排水管网总长26700米;新建1座11000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进水控制井、沉砂池、管网等及附属建筑物,购置污水净化设备;乡镇排水设施完善项目,新建污水处理厂10座,排水主网47.2公里,支管27.81公里。 垃圾处理:乌恰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项目,新建垃圾收集房30座,垃圾收集箱75个,垃圾桶300个,果皮箱880个,公厕35座,扫路车2辆,吸污车2辆,多功能洒水车2辆,清洗车1辆,消毒车1辆,监察车1辆,压实机1台,新建车库500平方米,填埋场1座,垃圾焚烧站1座。 燃气:乌恰县燃气设施完善项目,扩建门站日处理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建设日处理1万立方米的汽车加气站1座,建设DN300高压长输管线20公里,中压管网20公里、调压箱40个及庭院管网,到2015年接入3000户;乡镇供热设施完善项目,新建锅炉房10座,锅炉20台,主管31.34公里,支管36.13公里。 供热:乌恰县供热设施完善项目,新建热源2处,新增热网总长26120×2米,改造旧管网2×15公里,新增燃气锅炉装机容量:2.8兆瓦3台、4.2兆瓦4台、7兆瓦2台,共计39.2兆瓦;完成1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 供电:乡镇供电设施完善项目,新建变电所10座,变压器30台,供电线路36.2公里。 园林绿化:乌恰县园林绿化设施完善项目,新建公园绿地40.55万平方米,改造原公园绿地15.37万平方米,并配备养护设备。 |
第五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紧紧围绕建设口岸城市,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劳务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进展。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六章 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优化服务业布局和结构,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5亿元,年均增长17.0%。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产业布局集聚化、区域经济融合化、市场贸易国际化”的思路,建立、完善城区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三个层次的商业服务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高餐饮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培育若干龙头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业发展。积极开拓家庭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福利服务、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着重发展快餐业、配餐业、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保洁保绿服务、邮政服务等社区综合服务业。
——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培育发展中介服务。通过规范竞争规则和服务标准,积极发展会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统计咨询、市场调查和广告等行业,规范发展代理、经纪、拍卖等市场服务业。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以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为重点,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依托伊尔克什坦口岸10平方公里特殊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伊尔克什坦口岸下迁为契机,在口岸区规划建设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强,集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的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仓储区、贸易区、物流区、加工区和保税区,构建口岸重要商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着力创建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引导农牧民利用信息技术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大力促进电子商务资源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能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快金融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城乡金融业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第三节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充分利用乌恰县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全力打造“西陲高原风光、两山交汇、边境口岸游”和“柯尔克孜民俗风情”旅游品牌。加大柯尔克孜民俗文化村、500里两山交汇地貌大峡谷、康苏苏式建筑群、千年胡杨林、贝壳山、玉其塔什、第一哨、欧洲城堡山、美女峰、泰坦尼克、泉华、小上海、阿克塔什、西陲口岸、戈壁产业园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牧)家乐”特色旅游,加大旅游资源宣传推介,积极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带动餐饮、宾馆、物流、商业、文化、休闲等相关产业发展,逐步把乌恰建成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边境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使旅游业成为推动乌恰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产业。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25万人次,发展农牧家乐200余家,旅游总收入3000万元。
第七章 实施口岸旺县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依托地缘、口岸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对外开放新优势,以大开放促进乌恰县实现大跨越。
第一节 建好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口岸经济
围绕建设特殊经济开发区,加快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口岸发展软环境,提高口岸服务质量与效率,推进口岸经济发展。
加快伊尔克什坦口岸新址和吐尔尕特口岸建设,积极争取将“中—吉—乌”铁路选线在乌恰县城设站建设铁路口岸,加强口岸水、电、路、通信、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力争两个口岸通关过货量及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分别达到219万吨和119亿美元,建设成为通关过货、仓储货运、商贸服务、出口加工和旅游观光等的多功能口岸,发挥口岸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作用,构筑西陲口岸城市格局。
规划建设好伊尔克什坦口岸区10平方公里区域(特殊经济开发区),构筑大开放战略平台,依托边境口岸和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推进边境建设。
专栏6 口岸经济区 伊尔克什坦口岸特殊经济开发区。把伊尔克什坦口岸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重点发展进出口加工、组装、仓储、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拟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包括: ——伊尔克什坦口岸经济区所在地为核心区,为进出口加工区,主要发展进出口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 ——伊尔克什坦口岸经济区至康苏镇(S309省道93公里)处,为重工业发展区,主要利用当地丰富的铜、铅、锌等有色矿产资源,进行采、选、冶、精炼等;利用当地的盐矿、煤矿开发盐化工、煤化工;利用当地的石膏、石灰石等资源大力发展建材产业等。 ——乌恰县城东3.5公里处,为伊尔克什坦口岸经济区预留区,为轻工业加工区和化工区,以区域内丰富的农牧产品、设施农业、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基础,主要发展轻工、纺织、食品、五金等加工业;开发石油、天然气等化工产业等。 吐尔尕特口岸经济开发区。形成融出口加工、过货、物流仓储、商贸、餐饮为一体,同时具有旅游、休闲特色,发展与中亚、西亚各国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现代化经济开发区。形成一卡、一点、两轴、六片区的规划格局,具体为: 一卡:沿省道212的孔道上,进入口岸通关区前,离口岸大桥450米处设检查站作为卡口,对口岸通关区进行封闭管理,保障口岸的安全运行。 一点:在办公区东侧和商业服务区西侧形成口岸的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口岸发展。 两轴:打通联检大楼南侧的主干道将口岸的东、中、西三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口岸的主要发展轴,将口岸的各个功能片区串联,形成物流、人流、经济流统一的发展体系。沿办公区东侧和商业服务区西侧形成口岸的经济文化发展轴,展现口岸的经济和文化特色。 六片区:根据口岸发展方向及用地要求,将口岸划分为六大功能区——西部出口加工区和仓储物流区、中部通关区和办公区、东部商业服务区和旅游休闲区。 |
第二节 推进建立中吉边境经济合作区
积极推进建立“境内关外、对外贸易,综合服务保障、实施封闭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中吉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合作区横跨中吉两国,以伊尔克什坦原口岸两国边境线两侧4公里之间,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将合作区打造成以贸易、生产加工建材、电子、家电、机电、食品、服装鞋帽、家具等产品出口为主,以完善的仓储物流、国际金融结算、保险、旅游娱乐服务为辅,最终形成货物集散、贸易洽谈、商品展示、综合购物、酒店、办公等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第三节 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
着力抓好重点联系企业及名优产品的出口,利用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名牌效应,巩固、扩大吉国及中亚市场。
鼓励各类企业来乌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主动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面向中亚等周边国家市场的外向型加工产业,努力扩大地产品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同周边国家在矿产开发、农业开发、畜产品加工、文体交流、能源电力等领域的合作,以资源合作开发带动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改变进口商品品种、国别单一的局面。加强同周边国家进行能源资源互补为主的贸易合作,加快建设与疆外及周边国家的物流大通道。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乌恰县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加工基地。把乌恰建设成为我国进口能源和紧缺矿产资源的国际大通道,向中亚、西亚国家的出口商品中转集散地、商品加工基地和商贸中心。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按照 “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项目建设为重心,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为核心” 和“招商引资促发展,依托项目建强县”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亲商、爱商、护商”氛围,尽快制定完善出台新的《乌恰县招商引资办法》(试行),创造更好的投资软环境,提升招商整体服务水平。
实施“一把手工程”,突出项目、“节会”、服务招商,以推动大项目招大商,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引进10个上亿元、30个上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到2015年实际引进资金达60亿元。
第八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发展后劲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县域跨越式发展打好支撑基础,注入持久增长动力。
第一节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抓好开普太希水利枢纽工程后续建设,积极做好8座水电站(膘尔托阔依、卡拉贝利、夏特、巴村、塔日勒尕、焦玉勒干3座)及吾如克河、康苏河、且莫干河、乌鲁瓦提河等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各项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加强防洪抗旱减灾水利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克孜勒苏河、膘尔托阔依河、恰克玛克河等流域治理防洪,加强中小河流治理,使中小河流达到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城市防洪达到20~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初步形成防洪抗旱保障体系,提高防御洪旱灾害的能力。
着力改善灌区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灌区渠首水闸及续建渠系配套工程,加强牧区水利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广泛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节水灌溉面积5.21万亩,占灌溉总面积25%;低产田改造面积2.8万亩,占50%。
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牧区饮水不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加强水土综合治理。以河流水系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建立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水、土、植良性循环。“十二五”期间,水土保持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治理河道21公里。加强水资源保护,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专栏7 水利重点工程 水利枢纽工程:开普太希水利枢纽下游供水区水利配套改扩建项目;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吾如克河、康苏河、且莫干河、乌鲁瓦提河等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 防洪工程:黑孜苇乡及口岸下迁区泄洪渠防洪堤工程;克孜河、恰克玛克河防洪工程;吾合沙鲁防洪工程;波斯坦铁列克乡(原种场)防洪工程;乌鲁克恰提乡防洪工程;膘乡一大队防洪工程。 渠系:波斯坦铁列克乡玉麦克引水渠工程,引水渠首1座,引水干渠18公里及渠系配套;波斯坦铁列克乡依麦克引水渠工程,引水干渠15公里及渠系配套;库孜洪引水干渠工程,引水渠首1座,引水干渠3公里及渠系配套;水库至黑孜苇盆地引水渠工程,引水干渠12.5公里及渠系配套;膘尔托阔依乡塔尔尕拉克渠系配套工程。 调水工程:康苏河调水工程,拦河式引水渠首1座,引水渠18公里及渠系配套,年总调水量5000万立方米;乌瑞克河西调水工程,拦河式引水渠首1座,引水渠8公里及渠系配套,年总调水量3000万立方米。 灌区、节水工程:玛依喀克(远期)灌区配套工程,开荒3万亩,干、支、斗、农渠及渠系配套;膘尔托阔依乡阿克滴灌工程,滴灌面积2万亩;膘尔托阔依乡喷灌工程,喷灌面积1000亩;波斯坦铁列克乡(原种羊场)节水灌溉工程,蓄水池5座;乌鲁克恰提乡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黑孜苇乡3万亩生态治理水利配套项目;吾合沙鲁乡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铁列克乡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黑孜苇乡康西湾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吉根乡艾地克天然草场节水改造工程。 牧区水利:吾合沙鲁乡玛尔坎恰提天然草场引水工程;吉根乡巴衣马提天然草场引水工程;托云苏约克天然草场引水工程;膘尔托阔依乡冬昂额孜牧区水利示范工程。 人畜饮水工程:乌恰县城饮水安全工程;乌恰县各牧业点人畜饮水工程;膘尔托阔依生态移民饮水安全工程;巴音库鲁提生态移民饮水安全工程;铁列克乡五大队饮水安全工程;巴音库鲁提乡饮水安全工程;托云乡饮水安全工程;吉根乡饮水安全工程;铁列克乡喀拉特克饮水安全工程;乌鲁克恰提生态移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各乡镇抗震安居点安全饮水工程。 |
第二节 优化城乡交通运输网络
贯通综合交通主通道,加快两纵一横(两纵为S212线、X415线,一横为S309线)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积极配合G3013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协调做好S212线改扩建及S309线拓宽,抓好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加快解决不通和通行困难的乡村道路建设,实现全县9乡2镇1管委会均通上三级以上公路、34个建制村均通上四级沥青路。抓好农业、生态、矿山、旅游等资源开发和贫困乡村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加强通口岸公路建设,以客货运站场为节点,重点建设8个乡(场)客运站,形成城际间快捷与城乡间便利的道路客运网络。
专栏8 交通重点工程 公路: X415线(康苏镇—膘尔托阔依乡)60公里改建;X 414线(乔尔波—依买克村—X415线岔口)44公里改建; X413线(阿克吐木秀克—吾合沙鲁乡)14.43公里改建;X372线(吐斯干—库克磨依那克)32.58公里改建;X372线岔口K12+120-琼塔尔尕拉克小队5.28公里建设;膘尔托阔依乡-阿依尕特村40公里通达公路建设;S212线岔口K48+080-苏约克村-托云牧场一连34.79公里建设;开普太西至肖热里至苏约克村76公里建设;波斯坦铁列克乡(原州种羊场四个大队)23.7公里农村通达公路建设;马热加尼库木村至阿克塔什44.5公里建设;S309线岔口K52+550-康什维尔村1.92公里建设;S309线岔口K77-小黑孜苇4公里建设;S309线岔口K73+420-阿热布拉克村-S309线岔口K71+800公路4公里;膘尔托阔依乡-阿合奇村4.55公里通达公路建设;S309线岔口K66+650-托尕依小队4公里建设;膘尔托阔依乡-塔尔尕拉克村4.1公里建设;S309线岔口K96+100-联合居委会3公里建设; X415线岔口K38+910-江格结尔小队1公里建设;S212线岔口K105+730-克孜勒阿根村4.38公里建设;乌鲁克恰提乡至萨瓦尔顿31.56公里建设项目。 客运站:重点建设托云乡、巴音库鲁提乡、玛依喀克管委会、铁列克乡、波斯坦铁列克乡、吉根乡、乌鲁克恰提乡、吾合沙鲁乡等8个乡客运站。 |
第三节 加强能源电力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水电开发。加大水电项目投入,加快推进8座水电站(膘尔托阔依河、卡拉贝利、夏特、巴村、塔日勒尕、焦玉勒干3座)建设,尽快改造那格拉电站,争取康苏220变电站项目立项,争取克孜河中游段装机50万千瓦梯级电站尽早建设。到2015年,全县水能年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
——积极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采用天然气发电、余热利用为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装机容量1.99×10千瓦的天然气发电站,实施热电联产。完成输热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到2015年,天然气压缩母站达到2座,县城天然气入户率100%,重点乡镇所在地天然气入户率达到75%以上。推进天然气下游项目开发。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利用康苏、乌鲁克恰提两乡镇风能优势,建设5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新建太阳能采暖房800万平方米、太阳能畜禽舍1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7万平方米、太阳能灶10000个、太阳能路灯1000盏。进一步推广沼气工程,新建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项目10个,户用沼气发展到1万户。推进地热综合开发利用,在乌恰镇新建25公里输热管道,为300户农民供气、供暖。实施无电地区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
——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加快无电乡村电力建设进度,有效解决边远山区农牧民缺电、少电和无电问题。实施好乌鲁克恰提110千伏、托云35千伏电网建设。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县电网覆盖率100%,输电率90%,达到户户通电,日常生活用电有保障。
专栏9 能源电力重点工程 电源:在膘尔托阔依河、卡拉贝利、夏特、八村、塔日勒尕、焦玉勒干(3座)建设8座水电站;建设1痤装机容量1.99×10千瓦天然气发电站;改造那格拉电站;争取康苏220变电站项目立项;争取克孜河中游段装机近50万千瓦的梯级电站建设。 电网:无电地区电网延伸工程——新建与改造35千伏变电所5座15.5兆伏安、35千伏线路132千米、10千伏线路299.5千米、增换10千伏配变68台17.3兆伏安、低压线路603.2千米。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与改造35千伏线路10千米、10千伏线路245千米、增换10千伏配变29台1.725兆伏安、低压线路37千米。 输电工程:新建110千伏夏特水电站送出工程、110千伏乌鲁克恰提输变电工程、卡拉贝利水电站送电线路工程、塔日勒嘎水电站—康苏变送电线路工程、八村—夏特、八村—卡拉贝利送电线路工程。 管道工程:在乌恰镇、黑孜苇扩建输热管道25公里;在乌恰镇扩建天然气管道50公里。 可再生能源:风能——在黑孜苇建设5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在乌恰镇建设太阳能采暖房800平方米;在各乡镇建设太阳能畜禽舍100平方米;在9乡2镇建设太阳能应用示范项目10000户。无电地区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解决970无电户、8806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沼气工程——在9乡2镇和玛依喀克实施沼气工程,新建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项目10个,年消耗畜禽粪便20万吨;户用沼气发展到1万户,年消耗畜禽粪便8万吨。生物质能——在波斯坦铁列克新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在膘尔托阔依、巴音库鲁提建设生物发电机组。 |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第三代移动通信、农村通信、应急通信等网络建设力度,加大扶持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工程。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力支持推进三网融合和下一代网络发展,建成结构合理、安全高效、覆盖城乡的信息化网络,互联网入户率城镇达到50%、农村达到20%。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加快政府内部信息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重点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完善应急信息系统,建立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系统。到2015年,95%的行政审批实现网上办理,100%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到2015年,100%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实现信息产品与工农业、金融、教育、旅游、交通、文化等各个行业的有效对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
第九章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县域发展支撑力
继续强力推进以“小手牵大手,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为目标”的教育扶贫工程,把教育和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快科技事业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一节 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深入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加大以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果业、矿产资源开发、水能资源开发等领域为重点的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并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积极创新,加强以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为载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普力度,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能较好的科技应用服务体系,巩固自治区科技进步县成果,努力争创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力争实现科技综合实力在自治州名列前茅。
重点实施科技综合服务中心、科技馆、乡村科技书屋、日光温室(少土栽培)科技示范基地、智能温室育苗工程、1万亩山杏嫁接改良等项目。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015年,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5家以上。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打造克州一流的基础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和谐发展。高度重视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力争每个乡镇场都建成1~2个中心幼儿园,可同时接纳300名幼儿入园,提升幼儿园办学标准。
全面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整合,到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全县五、六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实验小学就读;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保持100%。
加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建职业高中1所,到2015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职高入学率达到9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培养综合型教师,提升教育质量。
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对所有小学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建设,多媒体教室全覆盖,现代化教学进入课堂。加强乡镇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3所乡村示范性小学,促进教育公平。
专栏10 科技教育重点工程 科技: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及设施配套;在9乡2镇新建11个乡级科技书屋、34个村级科技书屋;乌恰县科技馆建设及设备配套;乌恰县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设及设备配套。 教育: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校德育创新工程、学校特色发展工程、职业教育振兴工程、教育资源优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等九大工程。乌恰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乌恰县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建设项目;乌恰县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紧围绕乌恰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制度环境和人才工作环境,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以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和培养开发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引进领军人才、实用人才、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队伍。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基层干事创业制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章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性措施。把中央的支持、自治区的投入和各地的支援,重点用于民生工程建设,集中力量把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大事、实事办好,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加大城乡住房建设
——安居富民工程。整合使用国家补助、援疆补助、社会救助等资金,按照城乡结合、贫富结合、新旧结合、内边结合、农牧结合以及安居和富民相结合的建房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新建富民安居房6000户,大力推进亮化、绿化、改厕、沼气、太阳能及天然气入户工程。重点对城郊危房、无房、散居户,集中城区、统一规划建设;对乡镇周边相对集中居住的以小城镇建设为目标,使乡镇近郊农牧民向乡镇驻地集中,对新建乡镇“一乡一规划、一村一户型”。
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升级,完成34个村4000户农村住房改造升级(小户型加大),达到建新房、见新村、变新貌。到2015年,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定居兴牧工程。认真落实国家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江苏省常州市对口援助项目,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要求,每年完成牧民定居1200户,五年完成6000户。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现代和地域特色相统一的要求,严格控制城区建设用地,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到2015年,完成改造棚户区57.9万平方米,使4000户棚户区居民(廉租房226户)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第二节 促进就业再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扎实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再就业及安置工作。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鼓励驻县企业吸纳当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重点抓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确保24小时动态清零;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创业,争取在两年内基本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政府组织、协会组织、自发组织、企业招聘、自主创业等方式。加大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比例达到92%,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占新生劳动力80%以上。“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三节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
全面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成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低保、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100%、95%、100%、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化进程。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在社区试点设立“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将孤儿、弃婴纳入机构和居家供养。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济和医疗救助等。加大福利爱心超市、社会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的社会福利服务。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专栏11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劳动就业:乌恰县城及部分乡镇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络集群建设;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厅建设。 社会保障: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大楼建设;在全县9乡2镇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场所。 |
第四节 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12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5年,主要健康指标达到西部地区中上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加强农村”的原则,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五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疫情监测预警报告和卫生信息管理体系,形成部门协调、职责明确、高度统一、权威有力的指挥系统,全面提升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一卡通。加快妇幼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中医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制定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择优和竞聘上岗,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公共卫生机构,鼓励无学历人员参加在职或脱产培训和学历教育,使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全部达到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和相关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对各级公共卫生人员的补贴政策,稳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力争在2年内解决缺医少护的问题。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到2015年按标准化解决全县卫生系统基础设施薄弱及服务功能不完善的问题。
专栏12 公共卫生重点工程 医疗设施: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一般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牧业医疗服务站建设;牧业医院设备装备;国营农牧场卫生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急救中心及县以下急救点建设;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信息系统建设;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县级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办公大厅建设;药品、医疗器械、食品检验仪器及执法装备配备项目;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 周转房: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 |
第五节 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提高各族人民的文明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守法、诚信、勤俭、感恩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展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沟通鉴别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兴边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乡村科技馆(室)、图书馆、文化站(室)、农民书屋配套设施,继续开展好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一乡一月一场自演节目、百日广场文化、红歌唱响边城等活动;深入实施“东风工程”、“西新工程”、“科技示范工程”、“村村通工程”和“环天山体育长廊建设”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继续实施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规范管理。
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视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项目,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运动。
第十一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降耗,走低投入、低消耗、污染少、高产出、高效益、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加强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规划先行,确保资源集约化、高起点、高水平和高效益开发,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坚决防止无序开发、乱采滥挖和盲目圈地占资源。加强地下水保护与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加强节约用地,实行严格的用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大力优化资源开发方式,建立促进资源开发可持续的体制机制。建设节约型政府,发挥政府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在全县形成崇尚节约、节俭和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生活消费方式,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成为全县民众的自觉行动。
加强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格项目节能审批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和不符合耗能标准的企业设备实行关停和改造,积极实施“上大压小”和同步脱硫、增产减污项目,严格控制新建项目二氧化硫排放,推动产业结构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转型。加快重点用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交通运输节能,调整优化运力结构,降低空载率。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大“节能惠民”工程实施力度。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完成州定目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量完成州定目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强化对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煤炭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推进“三废”综合利用。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大森林草原保护力度。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加大草原虫害、鼠害和毒害草的监测治理力度,实现天然草场合理利用;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工程,努力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力度,严格项目环评审查、审批,加强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工作,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加强城镇环境保护,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乡污染控制,有效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污染防治工程和煤改气、集中供热、热网改造和电厂脱硫等工程。继续加强城市人工绿化,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专栏13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环境综合治理:康苏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吾合沙鲁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乌鲁克恰提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吉根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膘尔托阔依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波斯坦铁列克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巴音库鲁提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托云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铁列克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均为污水和垃圾处理。 环境保护:乌恰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垃圾清理、围网、警示牌;康苏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垃圾清理、围网、警示牌;吾合沙鲁乡胡扬林保护区,道路、围网;乌恰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乌恰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 生态建设:重点公益林封育项目,其中吾合沙鲁乡2.5万亩、黑孜苇乡0.5万亩;玛依喀克荒滩人工造林工程,2万亩;冬昂额孜生态绿化造林工程,0.5万亩;乌恰县城郊生态绿化工程,0.5万亩;克孜河上游玛依喀克水土保持林建设项目,2万亩;乌鲁瓦提万亩水土保持生态工程,4万亩;克孜河上游植被恢复工程,封育1万亩、人工造林1万亩;吾合沙鲁乡政府三小队上游生态林防护工程,1.5万亩;黑孜苇黑水河上游封育建设工程,1万亩。 农田防护林:黑孜苇乡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400亩;玛依喀克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工程,2500亩;乌鲁瓦提农田防护配套建设工程,1500亩。 基础设施:重点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黑孜苇乡、吉根乡、吾合沙鲁乡、乌鲁克恰提乡;乌恰县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乌恰县森林公安执法体系建设;乌恰县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乌恰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乌恰县绿化委员会职能体系建设。 |
第十二章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对口援助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抓好对口援疆机遇,完善对口援助机制,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建设活力乌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政府内部决策机制,创建高绩效机关。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继续深化价格改革。扩大国家级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减轻个体工商业者和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第二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支持其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参与大企业相关配套产业,与发展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鼓励牧民跳下马背、放下马鞭、走出大山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大力培育发展个体工商业和中小企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实现15~20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钢铁原料加工、有色金属产业、水能资源开发、建材、农牧业、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与建设。
第三节 完善对口援助机制,推进援疆规划顺利实施
抓好对口援疆机遇,建立健全各尽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灵活的保障机制,确保援疆工作顺利开展,切实发挥对口支援积极作用。从组织协调、管理监督、评估考核等方面建立完善援疆规划实施机制,全面对接支援方,加强沟通与合作,落实责任和任务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建立具有乌恰特色、有利于支援方和受援方互利共赢的工作新机制,有序、高效、合力推进援疆规划顺利实施。
援疆资金优先用于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各族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抓好城镇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让群众看到好处、得到实惠。做好人才支援和对口培养干部,通过干部交流和学习深造,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乌恰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十二五”期间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9878人。做好项目对接,不断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方式,把“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把乌恰的资源优势与对口支援省市的产业特色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的新局面。
第十三章 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党的领导,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下,县政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和动员全县各族人民,集聚社会各方力量,努力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任务落实。
加强规划衔接与跟踪。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把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中,引导各部门、各领域的协调有序发展;各乡镇、专项规划及行业规划必须与本纲要衔接,确保下级规划与上级规划衔接,同级规划相互协调。
落实目标责任制。把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分解落实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责任部门负责完成;对于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加以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广大人民认知规划、关心规划,参与规划的实施。调动社会力量,引入市场机制,组织推动规划实施。
第二节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依据规划安排好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项目资金筹措,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一批关系全局和对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水利、交通、能源、农业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安排好一批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项目,布局好一批改善城乡面貌和提高县域增长实力的富民安居工程项目和环保生态项目,切实增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分享更多的发展改革成果。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规范的规划评估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对规划执行进行中期评估,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评估结果依法适度进行调整修订。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奠定基础。
建立健全规划调整审批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如遇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时,县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实施情况向县委汇报,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常委会通报。建立对规划实施的考核制度,由县人大、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发改委联合组成考核组,对规划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此文有删减)